找到相关内容801篇,用时39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子论天台(二)

    ,大能作小,小能作大,一能作多,多能作一,种种诸物皆能转变。」皆以智知也。是故,微尘即法身,世界即法身,由识领纳六尘而生者,谓妄尘缘影,故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岂不不假、亦亦假之中能解?此解者...,本体自现,如大日轮升于虚空,遍照十方,更无障碍。不悟者,惟以思惟揣度心理解佛经语句,谓烦恼菩提无异相,妄心即是性,是以恣情任运,于汤镬处妄言自在,不见傅大士云:「心性虽,领瞋体实?」以中假者...

    秀峰玄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974050.html
  • 怎样才能有安全感

    解脱,用善法来解脱自己。 还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,也就是智慧的解脱。 我们从出生就会有死亡伴随,所谓有生就有死。事物总是有成、住、坏、灭的过程,当我们了解了这些的自然规律并去适应它的...占领了主动权,就会随心自在地面对无常与恶魔,就不会对生老病死提心掉胆,就不会有不安全感。要是能认识到毕竟,知道事物的根本规律,超出世俗的一切,那你就可以什么也不要做,整天在禅定的状态里面,连好啊坏啊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命运|安全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1611314336.html
  • 如何忏悔——济群法师开示

    ,经常把这种忏悔作为自己的功课去诵,每次念的时候,还是有感应的,觉得自己无始以来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,忏悔之后,感觉特别地好,轻松很多。   第三种叫实相忏。观罪业本,罪业也是因缘所生,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罪;但是不要以为观罪业本,我造罪业多少也无所谓,反正罪是的,我可以继续造罪,但是果报是还是不呢?肚子饿了,还要吃饭;肚子痛了,难受的是你,不是别人。实相忏从着手,是一种很高的修忏悔...

    济群法师开示

    |忏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2/08431519456.html
  • 六度与十自在

    皆自在故。所以由禅定波罗密多圆满得神力自在。  六、智慧波罗密多。包括以下三方面:  无分别加行慧:能所取自性空寂,总故,名无分别。未得真空,空前加行,故名无分别加行慧。  无分别慧:见道后诸根本智。实证诸法性,不起一切分别,离一切相故。  无分别后得慧:见道以后诸后得智,是根本智后所得故。别别观察诸世俗谛,为诸有情说正法等,体是无漏,无有执著。  由智慧波罗密多,於诸法界、世界、有情界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1851669.html
  • 准提法字轮观的奥妙

    提法所现的境相是佛的报化身的色相,心更是佛的法身的菩提心,那凡夫身、凡夫心的种种烦恼障碍,岂还会有作怪的余地?  一般人修行,光是在那边想把色身和烦恼,怎么得了呢?不了的。你要持咒观想,并发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03853182.html
  • 《中论》之思想

    龙树造《中论》的目的本来在于调解当时佛教内部各部派的争执,故言“祛内以流滞”。使佛法流传于后世,不至于停止于一些错误的见解和执见之中。仅管对为破斥各种邪见而建立了“”思想,但对此由于各家的认识不同,观点也不相同。一般有三种说法:一是分破,也就是后来天台所主张的“析法”。即是在对事物的观察上利用分析的方法,认识和理解了一切法皆是因缘假合,无有实体自性是。二是,亦名为唯识,即是在感情的...

    理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3156006.html
  • 高丽王朝中后期佛教概况

    至理存焉,尧舜之道亦不外此”,而佛教教人“辞亲戚,绝男女,独坐岩穴,草衣木食,寂灭为宗”,不是“平常之道”。此后,大司宪成石璘等人又上疏,批评佛教”无父无君”,“以毁纲常”,师其法必国灭绝祀。直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30556026.html
  • 解说司空山

    行脚到,谪仙不见见王。名号司空实不,分明妙相现高峰。乡人指道如来卧,哪识安禅制毒龙。无相真成无相寺,坏得安心。愿于后能成住,不负当年立雪人。”等三首诗。司空山是英雄名山,南宋端宗景炎二年(...司空山,又名“思山”、“四山”或“施山”,乃佛门“思惟”、“四大皆空”或“布施”之意。坐落在安徽省岳西县城西南的冶溪、店前两镇,海拔1227.8米。世传东周末期,官居大司空的淳于氏归隐山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4256943.html
  • 华严三中的禅意

     第一真空观法,于中略开四名十门:  一、 会色归--融合一切色法即是故。  二、 明即色观--真空必不异色。  三、 色无碍--观色即即色,一味不二。  四、 泯绝无寄观--此句正合禅宗见性的宗旨,录全文如下:  "谓此所真空,不可言即色;亦不可言即,不即,一切法皆不可,不可亦不可,此语亦不受,迥绝无寄,非言所及,非解所到,是为行境(心境冥合而起真行)。何以故?以心动念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82062428.html
  • 天台宗修法

    。该宗思想,虽称出自龙树,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。他从《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《大品》“道种智”、“一切智”和“一切种智”之文,悟解到三智“一心中得”的道理,又结***《中论·四谛品》的三是偈: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”,确立了一心中、观假、中的“一心三”理论。慧思继承此说,并结***《妙法莲华经要义》,又阐发“诸法实相”之说,慧思兼重定慧,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...

    智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569609.html